寄生虫不但对宠物危害多多,而且还可能通过小动物传染给人类自身。所以让我们从现在起养成为爱宠定期驱虫的好习惯,消除犬猫和人类共同的威胁!
一、体内寄生虫
危害犬猫和人类的体内寄生虫主要是钩虫、绦虫、蛔虫等肠道寄生虫以及心丝虫。寄生虫有一定的潜伏期,发病初期很少看到临床症状,往往被宠物主人忽视。寄生虫病会导致宠物出现日渐消瘦、呕吐、便秘、拉肚子等症状,严重时可能导致拉血、脱水而死亡。
①蛔虫
蛔虫经常引起动物腹胀、呕吐,先腹泻后便秘,偶尔出现咳嗽症状。幼虫移行后会导致肝损伤、神经系统损伤、失明等严重后果。
②钩虫
钩虫会导致动物表现腹泻,身体虚弱和脱水,贫血。传染给人会造成人皮肤损伤,使皮肤强烈瘙痒。
③绦虫
在感染绦虫病后,动物会出现腹疼,肠腔堵塞、肠扭转甚至破裂,还可能出现呕吐、厌食等症状,有的还会出现剧烈兴奋。绦虫感染人会引起人类血便、腹泻,严重时还会在肝脏、肾脏和大脑内形成囊状物而造成损伤。
④心丝虫
蚊子为心丝虫中间宿主,为夏季重点预防的人畜共患病。犬猫可表现为咳嗽、心悸,腹围增大,严重者则呼吸困难、贫血、衰竭而死。
错误观点1:我家宠物没虫!
许多宠主认为,自己家的小猫小狗从来都不出门,也不会和其他动物接触,所以体内一定是没有寄生虫的。其实,由于动物有在地上倒卧、舔舐自己身体的习惯,患上体内寄生虫病是不可避免的—即使是从不出门的宠物也会患上寄生虫病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从公共厕所回来虫卵就可能粘在鞋底,而带入家中,从而间接地接触到宠物,使其感染。
错误观点2:驱虫一年一次就行!
驱虫药与疫苗不同,驱虫效果一般只能维持3个月,定期驱虫,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体内寄生虫疾病。
错误观点3:粪便里没虫,宠物体内就没虫!
宠物平时的粪便里没有看到虫子,甚至是驱虫后仍未见宠物排出寄生虫,是不是就说明宠物体内没有虫子呢?其实不然,寄生虫可能并未发育到成虫阶段,或者以虫卵的形式四处传播。所以"没看到" ≠"没有"。绝对不可以因为从未在粪便中见到寄生虫就对爱宠不进行定期驱虫。
错误观点4:宠物没有临床症状,不用驱虫!
驱虫和防疫同样重要!驱虫多数时候像疫苗一样,是预防性的,等出现了症状一切就太晚了!要知道,肠梗阻需要做手术才可得以整复,等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的时候再驱虫,需要花费高昂的医疗费甚至有可能危及爱宠生命。所以无论对宠物还是对家人,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才是文明养宠负责任的做法。
二、体外寄生虫
体外寄生虫叮咬宠物、人类,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疾病,不可不防。
①疥螨
疥螨寄生于动物皮内,可引起动物剧烈瘙痒。先发于头面部、肘部、耳部,严重时常波及全身,寄生部位出现脱毛、红斑、丘疹,皮肤增厚和结痂。犬疥螨可以暂时性地侵袭人,引起皮肤瘙痒以及丘疹性皮炎。
②蠕形螨
寄生于狗狗毛囊和皮脂腺内,病变多发于眼、唇、耳和前腿内侧的无毛处,局部有和周围界限明显的小红斑状病变,痒感不明显,严重时则大面积脱毛、浮肿、红斑、皮脂溢出和脓性皮炎、瘙痒,如果不采取有效治疗会发生脓皮症而导致狗狗死亡。
③耳螨
常寄生于犬猫的耳道中,刺激并产生黑色蜡样排泄物。若不及时处理,耳螨会侵害犬猫内耳道。
④跳蚤
病原为犬、猫栉首蚤,寄生于犬猫体表,同时可侵袭人。犬猫大约有95 %的跳蚤寄住在宠主家中,它们的幼虫和虫卵多藏在地毯、家具上,等待再寄生。跳蚤会导致动物皮肤发炎、瘙痒、蹭痒、擦伤、贫血、脱毛、小结节等。同时,跳蚤还是绦虫病的传播媒介,可引起动物感染绦虫病。
错误观点5:视诊时未见体外寄生虫,不用驱虫!
夏季定时驱除体外寄生虫是同防疫一样,是预防性的保健。可以防止爱宠体表寄生虫的寄生或叮咬。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有了寄生虫才着手驱虫呢?善待自己和宠物的最好方法还是预防为主啊!
错误观点6:宠物洗澡勤,不用驱虫!
寄生虫可能在叮咬动物身体后离开,所以即使未见动物体表有寄生虫,也不能说明宠物就未受跳蚤和蜱虫等的侵扰。定期使用体外驱虫药不但可以防止螨虫等寄生,同时可以防止宠物被跳蚤、虱子和蜱虫叮咬,从根本上防止体外寄生虫带来困扰。

|